联系客服
客服二维码

联系客服获取更多资料

微信号:LingLab1

客服电话:010-82185409

意见反馈
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linglab语言实验室

回到顶部
2021年4月23日8:30-18:00—“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高层论坛暨2021年《外国语》选题研讨会

621 阅读 2021-04-23 09:59:41 上传

会议讲座: 会议

时       间: 2021.04.23

形       式: 在线

人       数: 300

会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高层论坛暨2021年《外国语》选题研讨会


图片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

高层论坛

暨2021年《外国语》选题研讨会
图片


会议简介: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与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于2021年4月23日至24日召开“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高层论坛—2021年《外国语》选题研讨会。


主办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


合办单位: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期:

2021年4月23日


地点: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1200会议室+线上 


会议线上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live/5672169932533287221

(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或扫码海报二维码,可直接进入直播间)







图片



图片

会议日程:

时间23

活动事件

主持人

地点

08:30-08:50

开幕式: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晓红教授致欢迎辞

《外国语》主编束定芳教授致开幕辞

彭宣维

1200会议室

08:50-09:10

1. 陆俭明:我国语言学发展之路与《外国语》选题  杂议

谭业升

09:10-09:30

2.马  真:关于语言研究的一点心得与体会

09:30-09:50

3.邵敬敏:“语义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郑敏宇

09:50-10:10

4.宁  琦:关于《外国语》杂志建设的变与不变



10:40-11:00

5.王初明:二语习得接口问题

金娜娜

1200会议室

11:00-11:20

6.潘海华:形式语义学可以为汉语研究做点什么?

11:20-11:40

7.刘正光:时间的二维性与的三态合一

    

11:40-12:00

8.王文斌:语言研究应预防空心化现象



14:30-14:50

9.胡建华:《秦风·无衣》篇诗句的句法语义及其他

——对一种以并联法为重要造句手段的动词型语言的个案分析

王红岩

1200会议室

14:50-15:10

10.文  旭:社会认知、自我身份与话语建构

15:10-15:30

11.张  辉:批评认知语言学:语言理解与接受的分析视角——再论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建构

    

15:30-15:50

12.胡范铸:谁的政治?何为传播?以何语言?

——政治传播语言学的逻辑起点



16:20-16:40

13.冉永平:语用学研究中的社会问题趋势化

林予婷

1200会议室

16:40-17:00

14.陈新仁:元语用与句法结构研究

17:00-17:20

15.莫爱屏:中国特色话语的多模态语用翻译研究

    

17:20-17:40

16.彭宣维:作为参照点的时制系统及其他

17:40-18:00

闭幕式:《外国语》编辑部主任吕晶晶教授做总结发言

彭宣维




图片

主要发言专家发言题目和摘要:

我国语言学发展之路与《外国语》选题杂议

 


陆俭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


图片


提纲:

一 别再提“与国际接轨”

二 需要“与未来接轨”

三 要重视学习和运用关联理论

四 希望开展语言信息结构的深入研究

五 进一步探索“语言和谐律”



关于语言研究的一点心得与体会

 


马 真

北京大学中文系


图片


在80年代前,我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教学,同时探究过先秦复音词,于1980-1981在《北京大学学报》连载发表了《先秦复音词初探》;80年代后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虚词教学与研究。我接受的语言学理论教育,主要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我的教学与研究,基本都是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对于当代前沿语言学理论,包括形式的、功能的、认知的,学习不多,更没有研究。


大家都清楚,语言研究的目的,首先是要弄清楚“是什么”的问题,其次要弄明白“为什么”的问题,而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是努力弄清楚“是什么”的问题,其次考虑的是应用,具体说怎么通过我的教学与研究有助于学生的正确理解与实际应用。这其中我也考虑如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的问题,不过我不是去运用国外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更多考虑怎么有助于教学,怎么让学生既能获得知识,又能开窍。因而自己在教学与研究中总结出了一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道道来。譬如,通过对副词“也”的研究与教学,提出并强调“切忌将句法格式的意义误归到格式中所运用的某个虚词的头上”的看法;从对“反而”的研究,提出并强调对于虚词也好,对于句法格式也好,必须要重视使用的语义背景研究的看法;从对一类特殊的“比”字句的研究中,提出并强调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与探究的看法;而从副词“往往”与“常常”的辨析中悟出了这样的道理:需要运用对比的办法,更需要运用层层推进,反复验证这种“剥笋壳”的方法。这算不算理论,我没有去思考,我只是考虑怎么有用,怎么对学生有帮助。大家可以看出,我的研究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比较求实。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以已知求未知”,贵在“探索与创新”。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更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仅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以渔”。


说到研究能力,以往一般都只强调,“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说法没有什么不对,但不全面。对一个研究者来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首先需要培养的是发现问题的研究能力。


我的发言将会举例说明从哪儿去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如何能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如何有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语义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邵敬敏

暨南大学


图片


  一、汉语语法的总特点究竟是什么?

       汉语语法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虚词、语序、重叠、构式、韵律等语法手段来表现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这样的表述才是摆脱了印欧语语法理论的束缚。


二、提出“语义语法”的理论背景

       主要问题是:第一,句法和语义,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但是到底是谁决定了谁?换言之,哪个是主导方?第二,包括意义和形式的句法结构是第一性的还是语用是第一性的?哪个是内因哪个是外因?第三,为什么我们以往的汉语语法研究总是有意无意地排斥语义?我们认为,汉语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揭示“语义的决定性、句法的制约性、语用的选择性以及认的解释性”。其中“语义的决定性”是我们汉语语法研究的出发点和重点。


 三、文化自信、语言自信和研究自信

        我们要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还要语言自信、文字自信、研究自信。我们的目标是三个国际化:汉语国际化、汉语研究国际化、汉语应用国际化。因此,我们要试图在世界语言学舞台上产生影响,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就必须高举吕叔湘、朱德熙的旗帜,发展他们的语法研究思想,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语义语法”理论。


 四、“语义语法”理论的核心思想

        所谓语义语法,或者叫语义功能语法,就是以语法意义为出发点和重点的语法研究。它的理论核心是:强调形式与意义的双向研究,特别是强化了语法意义及其形式验证的研究。

         语法意义跟结构形式相比,是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形式是语义的载体,是工具。语义才是灵魂,才是至关重要的。只研究形式有意无意忽略语义,是本末倒置。语用,当然极为重要,但应该是外因,目前流行的所谓语用是决定因素,语用优先的观点实际上是外因决定论。关键是语义必须有形式的验证,必须有语用条件的制约。

    

五、“语义语法”的研究方法论

    (一)语义语法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语义语法的三个子原则

    (三)语义语法研究的若干准则

 

       具有中国特色的“语义语法”研究,跟形式语法研究、功能语法研究,乃至认知语法、构式语法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我们提倡语法研究的“多元化”,支持学术的“百家争鸣”。


关于《外国语》杂志建设的变与不变

 


宁琦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组织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迫切需要与世界及各个国家进行有效的互动。外语及外语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领域和边界不断扩大,从语言研究、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到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和区域研究,都体现出外语学界与时俱进的自觉和担当。作为外语学界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发表平台之一的《外国语》亦应据此做出调整,关注多语种语言研究、翻译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守正出新、守正创新,持续引领中国外语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二语习得接口问题

 


王初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图片


发言讨论本世纪以来发生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里一个引人瞩目的分支,标志是基于生成语言学的二语习得研究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聚焦普遍语法作用转向接口习得研究,后者至今仍不断有新的成果报道。这类研究揭示了怎样的二语习得规律?是否深化了我们对二语习得过程的认识?对推进二语习得研究有何启示?接口习得研究与本世纪二语习得研究的整体社会转向有何不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做一些分析和解答,并就接口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弥合接口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形式语义学可以为汉语研究做点什么?

 


潘海华

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与现代语言系


图片


(摘要内容待定)



时间的二维性与“了”的三态合一

 


刘正光 张紫烟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图片


汉语里,一般把“了”区分为体助词“了1”(词尾“了”)和语气助词“了2”(句尾“了”)。然而一个基本事实是,两个“了”都可以表示时态意义、体态和情态意义。除此之外,还有三个问题学界一直没有去解释清楚:1)根据胡亚、陈前瑞(2017)的研究,“了2”的意义和功能可以覆盖“了1”,只是出现的频率有差异;2)将来时的句子里可以用“了2”,因此而否定“了2”是表示“过去”的语法标记,而是情态助词;3)据刘勋宁(1988,2002)的研究,北京话双“了”句里的词尾“了”可以省掉,黄瓒辉(2016)也提供了类似的例证。从现有研究来看,无论何种观点都难以对“了”的三种意义作出统一的解释。本文根据时间两个层次的二维性将“了”的各种不同意义统一进行解释,阐明语言的多功能性与民族认知与思维特征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


关键词:了;三态合一;加工时间;心理感知时间;内在时间;外在时间



语言研究应预防空心化现象

 


王文斌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



图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国语言学研究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不论是在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语义学、语用学、语法学、句法学、语篇语言学还是话语分析等方面,均成果喜人。但是,新近几年已出现语言研究空心化现象。我们对我国外语界13家主要刊物在“十三五”期间所刊用的论文做了统计,发现语言本体研究整体不足,其中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语义学、篇章语言学等研究尤其匮乏,存在舍本逐末现象,而且正因为对语言的本体研究缺少应有的力度,对外语学习中出现的一些语言偏误现象的解释和讨论容易流于表象。语言学固然需要进一步拓宽其外延研究,但语言研究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语言的音、形、义探究,这不仅对语言的本体研究极为重要,而且对外语教育教学研究具有基础性地位。我们认为,语言研究应积极预防空心化现象,语言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语言学理论,而在于研究语言本身。


《秦风·无衣》篇诗句的句法语义及其他

——对一种以并联法为重要造句手段的动词型语言的个案分析

 


胡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图片


本文以“解剖麻雀”之法对《诗·秦风·无衣》篇所涉及的句法语义等诸多问题做了一个微观描写和分析。通过对该诗篇的研究,本文发现,与现代汉语相比,上古汉语更有资格称得上是一种动词型语言。一些按现代汉语的语感会确凿无疑被理解为名词的词,在《诗经》中根本就是动词。除此之外,上古汉语还是一个以并联(Conjoin)法为重要造句手段的语言。最后,本文用较多的篇幅对“王于兴师”中“于”做了系统的句法语义描写和分析,认为“于”在该诗句中用作体貌助动词或者体貌助词(附着词)。本文的研究还发现,《诗经》中出现在动词前的“于”,与英语中附着于动词前的a-前缀,在语义的解读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社会认知、自我身份与话语建构

 


文旭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图片


话语的恰当建构是言语交际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自我身份的塑造则是话语建构的关键。自我身份有哪些类型?说话人如何通过话语来建构自我身份?这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将首先阐释自我的类型和社会认知理论,然后论述说话人如何通过话语建构自我身份。我们的结论是,话语建构基于自我身份,而自我身份则基于社会认知,故社会认知在话语建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自我身份,社会认知,话语建构,社会认知语言学



批评认知语言学:语言理解与接受的分析视角

——再论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建构

 


张 辉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图片


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正在浮现的和新的批评认知语言学分析视角:语言理解与接受的视角。本文首先提出,大多数的批评话语研究,包括批评认知语言学,都是语言产出视角的,侧重探讨说写者如何建构话语以及其产生的认知和修辞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话语消费者的反应,因此语言理解与接受的分析视角可以弥补批评认知语言学这一不足。本文提出和论述,我们需要识别在语言理解和接受中的心理表征与复杂认知过程,阐释听读者对说写者的可信度,文本的逻辑性以及听读者在话语理解中唤起的情感。最后本文指出了这一分析视角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批评认知语言学;语言理解;语言接受;心理表征;认知过程



谁的政治?何为传播?以何语言?

——政治传播语言学的逻辑起点

 


胡范铸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政治传播语言学并非既有的政治学、传播学、语言学研究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对于“政治”“传播”“语言”的重新定义获得的一种新的理论范式。现代政治(已然)是为了某个群体利益的行动,更(应然)是不同利益集团为了自我利益最大化和全球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非零和博弈”;传播不仅是发布消息,更是沟通社会、建构社会的“信息事件”;语言不仅仅是词句,更是一个行为,不仅仅意味着日常的行为,更意味着一种“社会实践”。政治传播语言学就是运用语言分析、媒介分析、政策分析的一系列技术(方法),研究语言的传播何以影响公共知识、社会信仰和政治行动(问题),以促进不同的利益集团达成信仰互文、政治协商、社会共识(目标)的理论探索。



语用学研究中的社会问题趋势化

 


冉永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图片


近年来,美学、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都出现了研究中的社会转向或社会科学转向。共同之处在于,从所在的学科角度探究社会语境下各种行为表现、交际范式及其引发理据、制约机制等的社会特征、社会(文化)建构,或借用社会科学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Fedyk2017; 孙斌 2020; 文旭 2019),由此推动所在学科的发展或出来了研究的新模式。语用学的类似变化趋势更加显著,尽管一直重视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如权势、地位等)对互动交际中话语选择、策略选择及其语用效果、语用信息理解等的影响,但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年来的语用学研究出现了明显的社会问题关注趋势,强调探究言语互动中的社会问题,或与社会问题紧密联系的语用现象,如冒犯、挑衅、不文明、粗鲁、冲突、冲突或矛盾调解、干预、投诉、关系建构等,及其社会语用的制约机制与引发机制,更加重视语言交际所体现的社会问题及所体现的人文性与社会现实性。



元语用与句法结构研究

 


陈新仁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图片


句法—语用界面研究是汉外句法领域与汉外语用领域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对于句法-语用之间的关系,不同背景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可以概括出不同的句法语用观。本研究持一种相对强式的句法语用观(即,对于相当多的句法结构而言,可以从语用角度提供其成因解释),尝试探讨句法—语用界面问题。具体而言,与此前学者多从信息结构组织、特定表达效果获取、省力等语用角度讨论成因不同,本研究拟引入元语用的视角,探究句法结构形成的元语用根源,旨在拓展句法结构成因阐释的理论路径,为一些句法结构的成因提供新的解读,为特定句法结构形成的语用阐释提供新证据,也进一步展示元语用研究的应用价值。



中国特色话语的多模态语用翻译研究

 


莫爱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同声传译实验教学中心


图片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更、以及多模态符号的参与,语言符号已不再是人际交往唯一的表意主体。本研究基于对“语言—语境—交互者”三元互动关系论的思考,构建“交际者—模态—语境”多模态语用翻译三元模式。研究认为,新时代语用翻译的关键在于识解特定语境下话语表意机制、意图传达过程、交际者之间互动关系,以厘清多模态话语翻译中的普适性语用关系;聚焦多模态翻译产品的理解、转换和接受,以诠释翻译过程中的语用推理过程、认知心理过程、以及话语转换的运作规律。将多模态语用研究的理论及方法引入中国特色话语的翻译实践,既能帮助译者厘清多模态翻译文本意义,选择合适的转换机制,又有助于研究者扩充翻译理论模式、增强其对目的语文本的解释力;对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话语体系的总体构建及理论创新等也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话语;互动模式;多模态话语分析;语用翻译



作为参照点的时制系统及其他

 


彭宣维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图片


人们对(狭义)时制(Tense)的一些基本认识需要重新审视,诸如:跟动词(组)有关的事件是在时间中穿行的,类似管道隐喻;体现事件和时间的动词(组)为名词(组)服务而不是相反,这应该是受它们参与命题建构的现象带来的认识论佯谬;把时制和时态(Aspect)、时相(Phase)的一些特征混为一谈,如事件的持续相和延续体都被直接看作时制而称为“进行时”;在狭义和广义的时制之间游移不定,从而阻碍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当代学人基本上都接受了“过去—非过去”或“将来—非将来”的划分方式;如此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在现在主义认识论和量子力学有关思想指导下集中讨论以下要点:第一,前人对时制的各种定义及其中存在的合理成分和问题;第二,重新审视时间的本质:时间是事件的一种存在或运动属性,而非并行于事件、甚至事件容器的感知错觉;第三,以一切存在均存在于感知当下这一现在主义认识论为基础,确立我们观察事件运动的“现在—非现在”参照视角及其体现表达中的递归原则;四,从量子力学角度阐述时制系统中的诸多量子特点,特别是不确定性;第五,讨论时制作为一个语法范畴在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的隐性特点,与强调和明确时间意义的词组、短语甚至句子等语法单位构成镜像一致关系;最后,凸显事件描述中的视角转换及其主观化因素。这些梳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时相和时态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确立广义的时制范畴。


关键词:时制;事件;定义;现在主义视角;量子特点;汉语的隐范畴特点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1年3月22日

点赞
收藏
表情
图片
附件